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中心
工业稳则经济稳,工业强则经济强。
今年1—8月,凉山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3%,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7.2、7个百分点,居全省前列。
2024年火把节期间,凉山工业签约项目36个,总投资达354.83亿元。
在这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,我们看到了凉山工业向“上”的力量。
“强工业是后发赶超的关键招,是富民强州的必答题”,已然成为凉山发展的共识。
向“新”而行,凉山全面推进“工业强州”战略,实施“五大”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,构建起了清洁能源、稀土钒钛2个核心主导产业,有色金属、先进材料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农产品加工5个特色支撑产业的“2+5”现代工业产业体系。
产业集群,向“千亿”进军 聚力打造稀土钒钛、清洁能源两个核心主导产业
“我国在四川凉山取得新突破,预期新增稀土资源量496万吨。”中国稀土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将统筹实施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,进一步提升产业控制能力。同时,大力推进增储上产工作,加快构建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安全保障新格局,打造稀土资源及产业的战略腹地。
丰富的资源是凉山发展稀土钒钛产业的“底气”。据统计,凉山轻稀土氧化物储量556万吨,探明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42亿吨,位居全省第二。
“凉山大力实施战略资源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,不断做大做强钒钛产业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构建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。”9月6日,在西昌市召开的凉山推动钒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,凉山州委书记、州钒钛产业链长虞平为凉山如何推动钒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“指明”了方向。
围绕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,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,凉山州不断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,推进稀土钒钛资源采选、冶炼、加工和应用等全产业链创新开发。
目前,凉山州有规模以上钒钛钢铁企业50余户,稀土企业20余户。2024年1—8月,全州实现钒钛钢铁产业产值309.56亿元,稀土产业产值40.89亿元。
下一步,凉山州还将继续围绕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,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,打造千亿级钒钛稀土产业,力争到2026年,钒钛钢铁产业总产值达740亿元以上,稀土产业总产值达150亿元以上,稀土资源就地加工和转化率达100%,钒钛铁精矿产量提升至1000万吨/年、冶炼能力提升至600万吨/年、钛精矿产量提升至200万吨/年。
清洁能源和稀土钒钛是凉山工业的两张名片。
凉山州水电、风能、光伏资源富集,是国家清洁能源黄金组合区域,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基地、金沙江下游清洁能源基地已纳入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的9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。2023年,全州清洁能源产业产值约400亿元。
截至今年7月,凉山州建成风电装机631.17万千瓦,在建装机 85.63万千瓦;建成光伏装机214.8万千瓦,在建装机336万千瓦。已建成和在建风光新能源装机1267.6万千瓦、居全省第一。
作为当下最具前景、最具潜力、最具带动力的新质生产力,凉山正在探索一条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新路子。
“力争到2026年,清洁能源总产值达 750亿元。”逐“绿” 而行,向“新”发展,凉山州不断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,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,新建风电装机600万千瓦、光伏装机1500万千瓦以上。
加快推进金沙江下游、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基地建设,加快建设卡拉、孟底沟等水电站,科学统筹配置风光新能源资源,在盐源、木里建成风电、光伏各百万千瓦级以上新能源基地,利用溪洛渡、白鹤滩水电站外送通道建成水风光互补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,在安宁河流域建成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基地。
“链”上发力,向“目标”前行 聚力打造五个百亿级特色支撑产业
拼经济搞建设,凉山工业发展势头强劲。
建圈强链,以打造有色金属、先进材料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农产品加工5个百亿级特色支撑产业为目标,凉山靶向出击。
凉山州是四川重要资源集聚区、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的重要地区,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“聚宝盆”,被誉为“中国乌拉尔”。
凉山州有铜矿产地350处,铜保有储量为38.53万吨,占四川总量的70%。围绕铜精深加工产业精准发力,凉山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延链、补链、强链。2024年1—8月,全州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达89.81亿元。
“力争2026年,有色金属总产值达300亿元。”下一步,凉山将推动有色金属产业补链强链延链,依托会理铜矿资源,重点发展阳极铜、阴极铜、铜材、覆铜板、铜箔、铜产品制造等产业,依托会东、会理、甘洛、宁南、金阳等县(市)铅锌资源,打造铅锌矿冶炼提纯产业、高纯锌基合金、无汞金属锌粉等产业。
先进材料产业是凉山工业又一支柱产业。
凉山磷矿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雷波县、会东县,磷矿探明储量25.26亿吨,保有储量5.36亿吨,远景储量44亿吨。其中,雷波县是全国八大优质磷矿基地之一,探明储量22亿吨,保有储量4.91亿吨,远景储量40亿吨。2023年全州先进材料产业产值41.19亿元。
如何发展先进材料产业?凉山将以绿色生产、综合利用为方向,培育发展化工新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,依托雷波、会东等地磷矿资源,重点开发五氧化二磷、磷酸铁锂、食品级电子级磷等磷化工系列产品。依托德昌、冕宁等地稀土伴生矿萤石资源,重点发展电子级氢氟酸、氟化铝等氟化工系列产品。
发挥清洁能源优势,加快推进多晶硅产业项目,有序开发晶硅系列产品,大力发展光伏电池组件配套产品、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。力争到2026年,先进材料产业总产值300亿元。
装备制造发展潜力大,为凉山工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
今年1—8月全州装备制造产业产值23.78亿元。据统计,凉山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工业企业12户,现已形成风电装备完备生产能力,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,上下游产业链得到延伸,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凉山境内钢材、水泥、砂石、民爆用品等建材市场的发展。
依托清洁能源、战略资源优势,凉山将重点发展钒钛装备、清洁能源装备、智能输配电装备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,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西昌钒钛园区,发展从海绵钛到板材的全产业链。
同时,推动德昌光伏组件及封装、四川喆航飞机制造公司厂房及配套设施工程、会东小岔河特色产业园汽配产业及远景能源零碳智能装备制造、东方电气电机组装、国网特高压零配件制造、柳工工程机械再制造等项目建设。力争到2026年,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。
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也是凉山重点打造的特色支撑产业。其中,2023年全州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57.5亿元。按照“2+5”产业发展规划,2024年上半年,推进9个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,涉及年度计划投资4.6亿元。
接下来,凉山州将构建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体系,加快昭觉农产品加工园、越西食品加工园、宁南蚕桑提取物深加工产业化项目等建设,推动农产品初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,加快发展生活食品、休闲食品、食用香料、饮料等特色产品。力争到2026年,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80亿元。
凉山州中药材种植面积15.28万亩、产量7.56万吨。全州已建成中药材主导产业园区10个,州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5个,县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5个。2023年全州规上医药产业产值18.05亿元。
下一步,凉山州将建设林药、林化原料、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,发展中医药、彝藏医药和生物制药产业,在布拖、盐源、普格、甘洛、会东等县扩大附子、大黄、天麻、川续断、重楼、艾草等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,加快西昌华润三九制药厂、好医生数字化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,引进一批 “创新型、高成长型”生物医药企业,发展彝藏中成药、中药饮片、中药保健品、中药配方药膳等精深加工业。力争到2026年,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80亿元。
补短板、强弱项、扬优势 力争2026年凉山工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
在发展产业的同时,凉山州工业不断向“新”发展,大力开展“智改数转”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、专精特新培育等工作,为凉山工业注入新动能。
通过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,凉山州深入推进落实促进凉山工业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。截至目前,全州已有397户规上工业企业参与智改数转评估诊断,其中84户已完成线上评估。
聚焦工业领域重点行业开展四大行动,凉山州扎实有力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,不断蓄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40个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,总投资158.6亿元,其中设备投资57.1亿元;企业“微技改”33个,总投资2.1亿元,其中设备投资1.8亿元。
据统计,今年3月“两新”工作启动以来,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268台(套)、设备工器具投资约2.3亿元,其中先进设备更新1165台(套)、占设备更新总量的91.9%。
近年来,凉山州把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,作为推进全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,持续开展专精特新培育行动。目前,全州共有在库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3户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,覆盖农产品精深加工、新材料、环保等领域。
今年以来,凉山州不断丰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服务举措,通过产业政策扶持、梯度培育、人才引进、金融服务等措施,帮助专精特新企业降低成本,提升竞争力,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助力科技型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,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正成为凉山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火车头”。
“力争2026年凉山州工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。”向着目标前行,凉山着力补短板、强弱项、扬优势,着力构建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,扎实推进凉山高质量发展。
下一步,凉山州将积极承接省级六项重大科技专项,全面推行“产业链长制”,实施清洁能源、战略资源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、数字超算“五大”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,加强与行业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,创建一批省级产业创新中心、省级重点实验室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布局建设行业领域中试基地,积极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,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,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,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业话语权。(记者 陈国盼)
打印本页正文下载 |